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延庆教授认为,靠行为能力,我们应该通过干预塑造孩子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行为能力。
“行为可以应对两个需求,一是应情应景的现实需求,也就是当下要说明我们就练什么,二是终身需求,也是任何一个人一辈子不能离开的长线需要。”
近期,郭延庆教授在大米和小米东莞南城中心开讲《动机操作与行为管理》,分享了他在谱系孩子问题行为管理以及怎么来适应生活、适应社会方面的最新思考 ——
人生的每一个关键阶段,都有一些应情应景的需要,比如:为了适应小学和中学的生活,要拿出时间和精力提升学业技能及相应的作业和考试技能……
在人生某一特定阶段,这个能力很重要,但是离开了此阶段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,就像中学学习的三角函数,曾经会,而过了此阶段大部分人会遗忘。
但是,有一些能力在我们每个人生阶段都需要,也就是长期要掌握的行为技能。
自理:一般来说,孩子在6岁以前就要实现自理。没有人提醒和辅助,可以自发、适时地完成刷牙、洗脸、穿脱衣服、大小便、洗澡、吃饭……能坚持两个星期以上就叫自理。
自立:在此阶段,没有一点人提醒和辅助,可以适时自发地胜任家庭、社区两个场所的常规活动,如去超市买菜、去理发店理发。
独立:能够用自己的劳动获取劳动报酬,以劳动报酬换取自立所需要的生活资本。
任何时候、任何场合都不以伤害自己、攻击别人、破坏东西这三类行为来发泄情绪。
在孩子3-13岁这段关键期,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,通过练习获得情绪管理能力。
这部分跟语言息息相关,离开语言的认知和表达,我们的孩子几乎寸步难行,所以,孩子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认知能力,要让他理解我们的语言。
孤独症突出的问题是兴趣的偏离。一个是缺陷性偏离,听不懂他人说的话,没有参与过他人做的事;还有一个是表现性偏离,孩子如果听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,但是他眼耳鼻舌身没有用在大家都感兴趣的人和事 物上,没有关注到这些人和事,也就是状态跟不上。
孩子适应幼儿园、小学看两点 :第一个看能力够不够,第二个看状态跟不跟得上。能力不够就一对一的练习,通过到机构集中训练,快速补一补,或者边上幼儿园边给他做一些一对一的个训;如果状态不够,那就要增加关注。
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他帮助别人的机会,并且帮助他成功地帮助别人,这就叫练习。而机会和练习只要多了,他就拥有了能识别并用行动回应身边人的求助。
家长若能在生活中不断设置机会,比如麻烦孩子递个东西,托孩子去购物时顺手买下指定物品。让孩子成为热心人,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尽可能多地帮助周围的人,不但能让他体验自身的价值与成就,还能收获他人的欣赏与尊重。
如果孩子喜欢,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大量的接触,比如打球、游泳。 但是不要设定标准来要求他完成某种任务,如果有兴趣的东西也变成任务, 反而就失去了兴趣爱好这个根本了。
让孩子去接触这些兴趣爱好时,还要做到有管理的满足。比如孩子喜欢游泳,一周游几次、一天游多长时间,在不满足的情况下就终止,而不是等孩子讨厌了再终止。
也就是说,让需求的东西变成有效的强化物,有效方法是剥夺。如果他一段时间没得到这个东西,再有机会得到这样的一个东西的话,行为可能性就会增加。
1、不一定要把孩子变成社交达人,但如果连基本的社交都不参与,孩子就失去很多机会。
从操作上,不能放任自流,而是要让孩子跟随常规、跟随集体,形成有效互动,进一步过渡到在这个环境当中多数人能做到的事情,若孩子在这个环境中也能达到这个要求,他基本上就正常化了。
喜欢的事(like to )、热爱的兴趣(love to)是一种推动行为的动机 ,它能带来舒适和快乐,推动我们做更多的事。
必须做的事(have to)也是一种实际、有效的打发时间的行为方式 ,因为不得不做难以逃避。讨厌的事(hate to )是一种逃避的动机。
但是,hate to 也可以转化成like to或者 love to,比如,孩子扔垃圾时选择逃避,我们大家可以设置管理目标并发出指令:不能随地丢垃圾,以及丢了垃圾要捡到垃圾箱里去,帮助孩子过渡到不得不做这件事,在达成目标后给予正性强化。
日常生活中管理孩子,在发指令方面有策略,不是看到孩子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就随意发指令,而是要遵循以下标准:能、易、短、辅。
第二个标准是,指令不太难,如果是困难的任务容易激发逃避的行为,也就是问题行为;
第四个标准是,可以辅助,也就是在“能、易、短”的基础上给他发的指令,如果他依然不配合,我们还能够最终靠手把手的方式辅助他完成。
5、建立让孩子依从的规则,只有依从才有机会有更多的发展,按特定程序给予孩子强化物,减少问题行为。
参与红包墙抽奖:赠课、购课代金劵、精美礼品(100-1000元不等)……